【即時新聞】保利美高梅博物館自6月起一連三月舉辦的「非遺技藝推廣系列」分享會今日圓滿結束,三場分享會分別聚焦景泰藍、廣彩瓷及通草畫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,邀請了國家級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、宮廷藝術專委會代表、工藝美術大師、文物修復師主講,深入探討非遺技藝的歷史底蘊、工藝特色與當代創新,吸引近600位本澳博物館代表、教育機構師生、文化協會成員、業界人士及公眾參與,反應熱烈,進一步提升公眾對非遺技藝的關注與興趣。除了分享會,主講嘉賓亦與館內導賞員就相關主題作交流,藉此深化導賞員的專業素養及豐富美高梅文旅體驗。
該系列最後一場分享會下午五時假保利美高梅博物館舉行,清代通草畫修復師、廣州通草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靜主講「通草畫的當代傳承」,透過對比當代作品與館內展品,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,讓觀眾深入了解這項源於19世紀廣州的外銷藝術如何在當代延續生命力。
張靜受訪時表示,通草畫以通草紙為獨特載體,其名稱即源於這一特殊材質。作為18世紀末至19世紀廣州盛行的畫種,它當時被稱為「外銷通草水彩畫」,在清代承擔著向海外展示中國本土風情的重要角色,因此獲「廣州明信片」、「廣府明信片」的美譽。這一藝術形式的獨特之處,在於其融合中國傳統技藝與西方油畫技法的創新表達,通過明暗陰影的巧妙運用,形成既區別於西方繪畫、又有別於傳統中國畫的獨特藝術效果。而通草紙本身的材質特性更添神韻:它取自通脫木的白色木髓,以天然植物切片製成,保留了原始細胞腔結構,當礦物顏料顆粒填入其中,經光線照射便會呈現出類似刺繡的細膩質感。
通草畫曾一度消失近百年,直到2000年11月,英國學者伊凡·威廉斯向廣州博物館捐贈了70張通草畫,這一藝術形式才重新進入公眾視野,2023年通草畫被正式列入廣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,其文化價值獲得官方認可。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和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,澳門對通草畫的推廣與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張靜指出,歷史上,長居澳門的畫家錢納利曾對廣州外銷畫家的風格產生深遠影響,而通草畫作為中西技法融合的典型藝術形式,深受澳門的影響,在澳門或留存有豐富藏品,目前澳門藝術博物館、美高梅博物館等均藏有通草畫,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珍貴實物支撐。
張靜認為,在澳門推廣通草畫,不僅能充分發揮本地的館藏與歷史資源優勢,更可助力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,為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承注入新活力。
美高梅表示,作為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的世界級文旅地標,保利美高梅博物館透過持續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推廣及交流活動,打造為中華文化「走出去」的橋頭堡,積極助力澳門建設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」,並將優秀中華文化的故事傳播得更廣、更遠。除了推廣景泰藍、廣彩瓷及通草畫的「非遺技藝推廣系列」分享會,美高梅一直積極推動非遺文化如舞獅等的傳承與創新,透過駐場演出、工作坊及社區活動等跨領域合作,讓非遺技藝走進生活、走進社區、融入日常。未來,美高梅將繼續秉持「生活藝術」的理念,以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及「百寶箱」等展藝空間作為平台,推動公眾探索不同文化的奧妙,構建跨界對話及交流。